导航
拜祭风俗三人谈

  记者 邱伟荣

  移风易俗值得提倡

  谭汉新(万江街道办事处退休干部、万江地方志主编之一)

  我小的时候,清明拜山的阵势可太大了,全族老小60多人一起上山去祭拜。

  我家祖先葬在现在莞城岗贝的一个小山头,还有黄桑岭。黄桑岭上土葬的坟墓非常多,清明那天,上去拜祭的人几乎一个挨着一个,香烟缭绕,鞭炮声四起。当时东莞有句俗语说的是人多拥挤,叫“密过黄桑岭”,就是来自于此。

  1975年东莞建起火葬场,政府提倡火葬。当时好多人观念扭不过来,不肯火葬,民政办的工作人员要经常下乡去做说服工作,“跑断腿,磨破嘴”,十几年后火葬才慢慢被接受。1995年,政府下令,禁止土葬,火葬者可获得一定的补贴。1998年,市区开始清坟,民政办又做了大量的动员、说服工作。各地拆坟完毕的地方建起了工厂,招商引资发展经济。

  我家祖先的坟是1993年迁去茶园山公墓的,我们一家人每年清明、重阳都会去祭拜。现在祭拜很简单了,不用再像小时候那样要整个家族前往,一家一户地单独去就行了。买上一个小烧猪、几个包,再买上香烛、水果、点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年轻人接受了新的观念,去祭拜时女儿、孙女开始拿上鲜花,我们老人也挺乐意。

  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提倡鲜花祭拜、无烟祭拜、网上祭拜,挺好的,值得提倡。

  祭祀传统体现凝聚力

  曾应枫 (民俗学家、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尽管扫墓的祭品等外在形式已经有了微妙变化,但是清明的传统还是在延续。

  每逢清明,一个家族或者氏族一定要回来,“特意拣这个节日。”

  虽然现在相对简化了,但能够回来拜山的人都争取回来,海外人士甚至不惜漂洋过海,有机会有条件就要回来,这说明“传统还是没有断裂”。

  向先人献上一束鲜花的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采用。中国传统中就有踏青的习惯,是人和土地很自然的一种亲近,采用鲜花祭祖只不过是形式上加以变化。“现在生活好了,有鲜花代替,好过插个柳枝。”

  文明扫墓蔚然成风

  岑耳(东莞茶山灵龟墓园经理、十年的职业“守墓人”)

  从1995年到1997年初,茶山灵龟墓园是公益性墓园,接受的都是土葬。1997年之后,茶山禁止土葬,墓园也恰在这时改为经营性公墓。现在墓园所葬的先人不仅限于茶山,还有周边的石龙、石碣等镇。

  墓园现在葬有2000多位先人,清明时前来拜祭的在1万人次以上。

  以前,拜祭的人多拿的是烧猪、金银纸和鞭炮,去年开始,墓园和茶山镇一样,禁止燃放爆竹,今年还是这样。

  以前本地人没人拿鲜花来拜祭,只是一些香港人拿鲜花来。这两年本地人也有不少拿花来拜祭了,尤其是年轻人,来时大多都拿鲜花。清明时候我们也会准备一些鲜花,给有需要的人提供。

  现在人们办理丧事、祭拜先人越来越讲究环境,为此,墓园这几年投资对环境进行了改造,建起荷花池、盆景园,配备了桌、凳、遮阳棚等,好多人来的时候带着食品、水果,祭拜完后就在这里休息一下。

  网祭:传递真挚怀念

  部分市民通过网上祭祖。

上一篇: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祭鼓节”
下一篇:沈阳满族的祭祀习俗
相关资讯:
 ·淮南田家庵区花圈店推荐,淮南田家庵区代送花圈上门的花圈店,订花圈送花圈准时送到指定地点!
 ·海林县殡仪馆花圈店 预定花圈价格实惠 代送花圈到海林县殡仪馆指定厅
 ·云浮市罗定市罗城镇花店丧事白事花篮去世葬礼殡仪馆花圈订购异地送花圈

客服热线/企业微信号:18939884868
QQ/微信同号:972445352
在线客服咨询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