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山西民间丧葬习俗--吊唁

吊唁死者的日子,山西各地一般都在出殡前一天,俗称“开悼”或“开吊”。开悼时架设灵棚,将棺木移置灵棚之中。名为“移灵”。隆重的丧事在灵棚前还要高搭牌坊。灵棚内悬挂幔帐或竹帘,后面停棺,前面为堂,灵堂中摆有供桌,桌上供灵花,陈列牌位和祭器、祭品,悬挂死者遗像。两侧摆放各式纸扎和陪葬品,诸如童男童女、金银二斗、金银二山、摇钱树、聚宝盆、引路菩萨、打道鬼、方相……以及挽联、挽幛、花圈等。开吊后,亲友陆续前来吊丧,不论辈份大小,统统按照“死者为大”的规矩,上香跪拜。死者的子孙披麻戴孝,手拄哭丧棍,跪在灵堂供桌西侧的谷草或草垫上。沁县一带称之为“跪草”,曲沃等地称之为“跪灵”,闻喜一带则称之为“坐草守灵”。

古代丧礼中,外来亲友对死者的哀悼有吊、奠、赙(fu付)三种形式。讲究奠用香烛、酒果;赙用钱帛、金币;奠后再烧纸,则为吊。山西民间于此变通颇多:平定一带吊丧时奠而不吊,有的用猪头、鸡和面鱼,名为“三牲”;有的用20多个面饼,名为“蒸炉食”;如赙,则用现金,姻家再加酒食,称为“上祭礼”。闻喜等地吊丧时奠、赙两兼,一般亲友至少为大馍两个,每个重2.5市斤;至亲奠品除挽幛、宴席、三牲、香烛外,还须有大馍80至120个。大馍可用现金代替,二者在奠品中的比例一般为三、七折或四、六折。兴县一带亲友助丧,称为“照什房”;至吊丧时,只以纸钱数张来吊,俗称“烧纸”;次日复来灵前一拜,叫做“道烦恼”。五寨等地,亲友吊丧一般纸不过三张。当地有“三张麻纸一骡驮”的俗语,意思是说烧化三张麻纸,所得的冥钱须一匹骡子来驮。吊丧者拿来麻纸后,要换成纸钱烧化,俗称“接纸”。

在吊丧活动中,岚县一带还有一种“管炕”的习俗,即本家、邻里或亲友帮助丧家招待宾客的住宿和饮食。一般分三步进行,一是请炕。丧家根据宾客人数定出所需的炕数(一般每一炕家负责六至八人),然后略备水酒,请炕主前来议事,征得同意后,炕家就算定下来了。二是管炕,头一天祭祖结束后,就由总管分配炕员,抄出名帖交与炕家。炕家把宾客接到家中,烟酒茶饭款待。一般晚上吃面条,取亲戚往来长久未断之意。第二天,出殡后宾客要在丧家“坐老斋”、即吃完殡饭。饭后再由炕家接到家中稍事休息,下午散客,炕家的义务也就完成了。第三步是谢炕,下葬后的第二天中午,丧家要设酒席酬谢炕家。谢炕完毕,管炕这一活动也就全部结束了。管炕还有“干、湿”两种,以上所述叫“湿炕”,即连住带吃;而“干炕”,就是只管住,不管吃,事后也不谢炕。一般“湿炕”居多,“干炕”较少见。当地把这种活动作为一种互助性的活动,谁家也不计较为对方担负义务的多寡。只要出现这种情况,大家都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

出殡头天晚上,五寨一带还有“叫庙”的习俗。民间认为亡魂无阳气,不得与人共处,自死者绝气时已入四周寺庙庵观栖身。于是,在出殡前一天,家人和亲友要抱着牌位,打着引魂幡,提着灯笼,吹打着鼓乐到四周寺庙庵观或其遗址招魂。设祭之后,家人大呼死者,一路放声大哭回家。安放牌位后,继而把斜盖着的棺盖打开,由死者的长子取净水一碗,用新棉花球给死者擦脸,俗称“开光”。象征地擦拭完之后,碗里的水不倒,由儿孙、女儿及外孙分喝,以此表示对死者的孝敬,大家依次绕棺而过,瞻仰死者遗容,然后请木工重新封棺,打上“银绽”表示再不开棺了。

这天晚上,兴县一带讲究“伴灵”,亲友会集灵堂,饮宴通宵。五寨一带则由死者的子女、孙子和外孙哭着守灵,称为“哭灵”。太原等地,亲友在这天晚上要带着香烛、纸钱和果盒到灵前祭拜,名为“辞灵”;这一仪式,大同一带则在出殡前三天进行。

临猗一带,在出殡头天晚上还有“暖窑”的习俗,家人要带着香烛、纸钱和酒食到墓穴中去祭奠。闻喜等地,死者的儿孙要在墓穴的四角点火,表示把炕烧热了,死者可以安睡其中。翼城一带,死者的儿孙和至亲则在墓穴中用木炭火煎食油饼,称之为“暖房”。

“送行”的习俗,山西南北都有。五寨等地,在天蒙蒙亮时,由死者的长子一人出门,烧化纸车、纸马、“家奴、院工”以及死者生前用过的枕头,当地称为“送乌明头纸”。然后提一罐红豆稀饭,在天亮前从家门一直撒到坟地。闻喜一带则是家人、亲友一齐到村外大路口,依次拜礼奠酒后,把写有死者姓名的牌位插到纸马上点火烧掉,表示死者骑马离去。送行时哭,回来便不再流泪。

在出殡之前,除了各种吊丧供祭外,死者仍象生前一样享受着人间烟火食,一日三餐,顿顿必由家人亲供,清晨盥洗用品也一如日常安排,连饭后的嗽口水杯也不可缺少。每次供奉时,家人必痛哭尽表。这样,一直侍候到出殡,死者才算是离家而去。

上一篇:黄河葬礼
下一篇:中国传统风俗礼仪--鸟葬
相关资讯:
 ·淮北市龙山陵园附近花圈寿衣店
 ·网上定花:三个“省”,让您知晓从网上去定花有啥好
 ·祭祀花

客服热线/企业微信号:18939884868
QQ/微信同号:972445352
在线客服咨询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