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四川回族丧葬习俗的特点(1)

 一、回族丧葬习俗的历史传承

 回族主要是13世纪前后迁入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包括7世纪以来侨居东南沿海某些高埠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在内,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吸收蒙古、维吾尔等各族穆斯林而形成的民族。[1]在形成前,他们在丧葬方面实行着伊斯兰教的丧葬制度。关于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E·A·多罗申科在《现代伊朗的什叶派神职人员》中有这样的描述:“埋葬死者也有一种独特的仪式。但是没有豪华的埋葬仪式。当天就埋葬死者,把亡者洗净,裹上白色殓衣,置入棺木,再将棺木放进土穴。由毛拉在棺木前诵经。而在坟中放入《古兰经》片段。甚至在坟里死者的脸也要面向麦加。”[2]指出了伊斯兰教丧葬习俗中:薄葬、速葬、土葬、作“殡礼”的典型特征。回族形成后,伊斯兰教的丧葬制度已变成回族的丧葬习俗,并在社会发展中经过逐渐沿袭充实、完善,形成了全民共同遵守的丧葬习俗。

 宋末元初,已有文字记载回族的丧葬习俗。即“回回之俗,凡死者专有浴尸之人,以大铜瓶自口灌水,荡涤肠胃,秽气令尽。又自顶至踵净冼,冼讫,然后以帛拭干,用拧丝或绢或布作囊,裸而贮之,始入棺殓,棺用薄松板,仅能容身……不置一物也,其棺即日便出,瘗之,或闻有至瘗所,脱去其棺,赤身葬于穴,以尸面朝西云”。周密的上述记载尽管有许多不准确和谬误之处,但用:“大铜瓶自口灌水”、“自顶至踵净洗”以及用布缠身等习俗和现在回族的丧葬习俗是一致的。此外,元代中国城镇中,大都有回回居住,因而也多有回回人的墓地。如杭州有聚景园,泉州城市有灵山圣墓,广州城面十里有:“蕃人冢”,江西吉安,至正十一年(1351年)当地达鲁花赤卖地一方于告水之东:“西域客死于此,皆葬焉”。

 元、明记载回族丧葬习俗的史料较多,描述较细。有用汤瓶洗尸:“从头至足,浇洗三次”,有用“麝香脑片填尸口”等记载,还有“大殓和小殓”之称谓。明代回族著名学者李贽生前遗嘱谈及回族的丧葬习俗就更为明细,据《续焚书》载:“倘一旦死,急择城外方阜,向南做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即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复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岂有一毫不清净者哉!我心安焉,即为乐土,勿太俗气。……”李贽遗言中所述回族丧葬办法,如: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作坑安葬”,向南挖坑和“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的长宽深规格,和“面上加上掩面”,用“板”抬到墓地葬后,“板复抬回以还主人”等等,这种葬法和现在回族的葬法仍基本相同,但亦有不准确处,如“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等。

 清代是回族稳步发展时期。清政府虽然对回族实施严格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承认回族宗教与习俗的合法性。清雍正帝在上谕中说:“数年来屡有人具折密奏‘回民自为一教,异言异服,且强悍刁顽,肆为不法,请严加惩治约束’等语,朕思回民之有教,乃其先代留遗,家风土俗,亦犹中国人之籍贯不同,嗜好方言亦遂各异。是以回民有礼拜寺之名,有衣服文字之别,要亦从俗从宜各安其习,初非作奸犯科、惑世诬民者比,则回民之有教无庸置疑也。”又云:“倘回民本无愆,而大小官员等但因其习沿稍有不同,以此区区未节故意刻求,妄行渎奏,朕必严加处分。[5]加之,回族文化事业在此时有长足发展,伊斯兰教发展尤其突出,产生了伊斯兰经典汉文译述运动,涌现出众多译述学者,一批汉译伊斯兰经典问世,经堂教育形成陕西、山东、云南三大学派。西北甘宁青地区回族则形成库不忍耶、嘎德忍耶、虎夫耶、哲赫忍耶四大门宦。产生了一批回族宗教领袖人物。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教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些文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伊斯兰教与回族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回族的分散性。同时,也对回族民族意识的增强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丧葬作为回族人生活的一部分,必然受到伊斯兰教的深刻影响,正如著名伊斯兰教学者金吉堂在其《回教民族说》一文中所言:“回族之教训不仅示人以幽冥之理、深实之玄学与做人之准绳,实包有组织社会之一切制度,如经济、婚姻、丧葬等。”清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大发展的时期,回族人的丧葬习俗必受伊斯教教所制约,且在继承与发展中前进。

 四川回族的先民,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代。回族入居四川始于元代,明清时期是大量入川的时期。伊斯兰教对四川回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对礼仪、礼俗、节日、生活习惯的影响,都发生着全面的核心作用。《宁远府志·九夷考》记明代安宁河流域的回族说:“本类自相婚姻,……死丧食肉,但不饮酒。死者削去胡发,布袋装脸,用木匣舁去,临穴取尸入坑,去衣扭头西向,覆之以板而瘗之,留木匣复用。每岁清明日用麦饼祭扫,不祀鬼神,不焚钱纸,专敬天地而已。”可见,明代四川有回族,其葬法与现在回族葬法相似,亦和伊斯兰教丧葬习俗的典型特征一致。说明四川回族丧葬礼俗是严格恪守伊斯兰教教规,和全国各地回族人的丧葬礼俗大致一样,但也不同程度吸收一些当地的东西,有地方差异性。诚如清初回族学者马注在其所著的《清真指南》中说:“中国距天房数万里之东,去圣人千百年之后,风景既殊,俗杂各异”、“犹居倭之乡,不能无倭服,处粤之俗,不能无粤语,圣人不凝滞于万物,而能与世推移,譬之曲流舟渡,随波宛转。”

上一篇:武当山发现寄死窑 民间丧葬习俗演变有新解
下一篇:四川回族丧葬习俗的特点(3)
相关资讯:
 ·丹东市凤城市东港市花店丧事白事花篮去世葬礼殡仪馆花圈订购异地送花圈
 ·晋文公墓附近花圈寿衣店
 ·五龙山陵园(温州市瓯海区横屿路娄桥小太阳幼儿园西450米)附近花圈店花圈花篮配送

客服热线/企业微信号:18939884868
QQ/微信同号:972445352
在线客服咨询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