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出生是生命的第一站,给人带来生机与活力,临终则是生命的最后阶段,换句话说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个临终状态。因此,如任其自然,对处于临终状态的人,不予以必要的关怀,在他们过世的时候,会有不同程度的痛苦。为此,基于人道主义前提,必须弘扬华夏临终关怀的真谛,开展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的研究。
临终关怀学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其相关的医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将医护的专业化及科学化知识互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有着较为独特和宝贵的道德价值。
临终关怀(hosp1ce )一词,始于中世纪,现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述语。当时,是用来做朝圣者或旅客中途休息,重新补足体力的一个中途驿站,现引申其义,用来指一套组织化的医护方案,帮助那些暂停于人生路途最后一站的人,这个方案的重点是着重于对死亡前病人的疼痛的控制及死亡后家属情绪的支持,抱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去了解那些病人及家属在最后相处的几个月中,活得更有意义,更有尊严。给临终关怀下一个定义,就是指一种照护方案与医生或社会中的巡回医护互相配合,为垂死的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缓和性和支持性照顾,以及病人死亡后对家属的心理辅导。
追朔早在公元前柏拉图在其《共和国》一书中,就提到家庭对于一个贫苦的个人所能产生的安慰与支持。比利时在中世纪时代某个社区就已设立了“温暖之家”。在一世纪之前,欧洲也有了少数的临终关怀组织,做为垂死病人之家。不论从哪一点看,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间,西方社会绝大部分的中等之家及经济不算富裕的家庭,在其家人病危临终时,都多多少少必须部分依赖的公共救助机构,诸如养老院、精神病院等。但是,这些机构由于制度不够健全,往往忽略了病人临终前的各种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临终关怀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存在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临终关怀刚开始的时候,是以一种“理念肯定”的形式,由全美80个城市联合起来,极力向大众推展而来,这些热心的提倡者,希望能够建立一套特殊的安养方案,去帮助那些垂死的病人得以善终最后的人生岁月,不论病人病逝于何处,临终关怀所提供的照顾,都希望在病人垂死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得以免于肉体的痛苦及心理恐惧。这是一个具有崇高目标的理想,需要社会大众共同的努力与支持。不管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宗教背景、医院体制及对死亡的看法有何差异,都有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就是全人类都一致希望能够在平和的气氛下结束自己的生命。临终关怀是一个服务的观念,是一种为濒死的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顾,以发挥临终关怀的理想和目标为其最终目的。概括起来说,是同即将死亡的病人分担人生的旅程。临终关怀组织的设立正是以这个前提来照顾临终病人,使他们能够在剩余无几的生命岁月中,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人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临终阶段。科学已经表明人的临终阶段具有特殊的发展规律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临终关怀学作为一门探讨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社会实践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与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方法密切相关的新兴边缘学科,它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和社会环境认识的提高,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而自然提出的需求。正因为临终是人的生命必须的发展阶段,而且临终关怀在于让濒死者安祥地、舒适地、有尊严而无憾地走到生命的终点。同时,为临终者的家属提供社会和心理乃至精神上的支持,以使他们的健康处于适应状态,送走亲人,做好善后。因此说,临终关怀的实践和发展与社会中每一个人的生命质量都息息相关。在我国临终关怀学不仅仅是一个新学科,而且对于广大民众来讲,还是一个新概念。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几千年文明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中,当代临终关怀所体现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美好的道德信念,都能在我们的优秀文化潮流中,追踪其渊源。因此,科学的临终关怀在我国一经出现就得到各方学者的关注与支持,学者们一致表示为创立崭新的中国式的临终关怀学科而努力作出贡献
上一篇:临终关怀意义 |
下一篇:生命是尊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