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间,有人去世了,殡葬仪式中一定会请乐师吹奏那一曲悲壮深情的《哀乐》,听者无不动容。那么哀乐是怎么回事呢?是又谁创作出来的?是不是所有的逝者都可以使用?
一、什么是哀乐?
指的是专门用于丧葬或追悼仪式的悲哀乐曲。
二、《哀乐》是谁创作的?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哀乐的内容及演奏演唱方式是不同的。中国现用的哀乐有三种说法。
1、刘炽等人改编说
刘炽在《悲壮的旋律》一文中说:“……我和张鲁、关鹤童在米脂县找到了当时负有盛名的唢呐艺人常毛儿,……,当常毛儿老师傅用唢呐给我们三人吹奏《凤凤铃》乐曲时,我们都被这悲壮的乐曲吸引住了。这乐曲的音乐极其丰富、深情、悲壮、博大,毫无消沉和哀怨,它给人们以希望和力量。记得当时一听,我们就被它深深地震撼了,刻在脑子里,再也忘不了啦。”
刘炽等人遵照这首唢呐曲作了改编,由多种民乐演奏,在成吉思汗安陵仪式和迎送刘志丹灵榇仪式上作为哀乐,这便成了《哀乐》的雏形。1956年,刘炽在电影《上甘岭》音乐创作中,再一次将它加工成为双管管弦乐队加大锣的追悼音乐,成为了中国大陆葬礼上通用的哀乐。
2、马可等人集体创作说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将领、陕北苏区创建人之一刘志丹战死后,毛泽东交给边区文艺工作者一个任务——迅速创作一首葬礼音乐,用于刘志丹追悼会。于是,以马可为主的延安音乐工作者迅速搜集素材,最后结合陕北民歌《绣荷包》与《珍珠倒卷帘》的主旋律,改编创作了管乐曲《公祭刘志丹》,也就是沿用至今的《哀乐》的原形。
3、罗浪改编说
该说法认为,《哀乐》是总政军乐团首任团长罗浪根据北方一首民间吹打乐曲改编而成的。这首《哀乐》源自流传于华北地区的一支民间唢呐曲,罗浪与另外两人于1945年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一位民间艺人处采得。《哀乐》首次演奏是1945年在张家口悼念阵亡烈士的典礼上;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中央批准正式作为国家葬礼乐曲。1953年斯大林逝世,《哀乐》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三、所有的逝者都能用《哀乐》吗?
《哀乐》为中国大陆官方和民间葬礼上通用的哀乐,在清明节、中元节等日子祭奠逝者时也有人播放,以表哀思。
结语:中国至今传遍大江南北的那首《哀乐》,悲壮肃穆、博大深情,虽有悲哀,却又给人一种希望和力量,实在是一首伟大的乐曲。
上一篇:丧服为何是白色的? |
下一篇:灵位牌的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