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整套医护方案,指对死亡前病人提供帮助,着重于病人病痛的控制和情绪的支持,以及对病人家属的心理辅导。目的是希望帮助末期病人了解并接受死亡,同时给家属以精神支持。因而,它也是一项新的社会保障事业。
临终关怀的起源
Hospice 一词原意为朝圣者或旅游者中途休息以重新补充体力的地方,现译为“临终关怀”、“临终关怀院”或“临终关怀组织”,医学上应用此词多指对临终病人关怀照顾的场所,也指一种对临终病人的照护方式,亦指该种服务的组织机构。
现代较健全的临终关怀组织始建于1967年7月英国伦敦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机构”(St Christopher Hospice),其创始者是桑德斯博士(Dr. Dame Cicely Saunders)。她从前是一位护士和社会工作者,经常接触危重病人,十分同情病人的痛苦,以后经过7年的医学学习,于1958年在圣约瑟临终关怀院(St. joseph’s Hospice)开始她的工作。她在1967年创办了圣克里斯多临终关怀院,成为所有临终关怀组织参考的对象,它的影响是全面性和全世界的。它是一个慈善机构,靠各种捐赠办起,其工作受到了全国健康服务组织协会的赞助和支持。
人们在理性上已接受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对死亡前痛苦的恐惧、对死亡过程的恐惧,以及对死亡后空无的恐惧等,死亡变得非常可怕。人生本是为了追求幸福的,而人生的最后一站竟充满着如此的痛苦,因而,人到晚年变得越来越焦虑,生活质量愈益下降了。临终关怀的的意义,就在于以现代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使不可避免的死亡变得轻松。自然地、坦荡安适地走向死亡;同时,它也给垂死者的家属以安慰和帮助。因而,它们构成提高生命质量的一部分。
临终关怀的现状
1.世界各国的现状
由于“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在研究、训练及奉献上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如英国现在已发展到273所临终关怀机构,美国已有2000余所,全世界已建成或正在筹建的Hospice或类似组织的国家和地区已达40多个,如加拿大、南非、瑞典、印度、挪威、以色列、瑞士……等,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都建立起了此类机构并提供服务。目前,临终关怀工作已发展成为国际性活动,世界各国每年都在英国开会,交流经验,相互学习。英国式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的发源地。
临终关怀应用医学和心理学等方式为病人提供服务,如尽量减轻其痛苦及帮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宁,如工作人员还经常探视病人或坐下来同他们聊天,既了解他们呢的需要,也使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有医生、护士、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营养学家、志愿人员以及牧师等。在这方面,英国的临终关怀被认为是世界上的模范,“因此,在圣克里斯多弗很少听到病人有受冷落、被离弃的抱怨声。”
在美国,1983年临终关怀的理论和实施获得了美国联邦政府何美国国会专门法案的通过,即将“临终关怀”列入医疗保险的项目中。此后,临终关怀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增长起来,美国为世界上临终关怀最发达的国家。由于这一服务的重要性,故国外也有人将“临终关怀学”改名为“生命管理学”的趋势。
临终关怀机构的形成,大体有独立的、医院附属的、社区的、家庭的几种,即单独的临终关怀院,医院附属开设的临终关怀院,社区开设的,或临终病人在家庭,由医院或社区的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或心理咨询人员定时上门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2.中国的现状
1988年,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在担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学术)副校长期间曾来中国访问。在他的帮助下,1988年7月天津医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中心”。1990年3月,台北马 偕医院建立了中国第一幢临终关怀安宁病房;更早时香港地区以开展了善终服务,表明中国已初步跻身于世界临终关怀的行列。
由于天津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倡导与筹备,首次全国临终关怀研讨会暨讲习班于1991年3月在天津召开。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各医学院、卫生管理机构和医疗单位的临床、管理、教学2及研究人员代表和列席代表共12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美国“东西方死亡教育协会”主席、德瑞克大学乔治•莱尔教授作了“美国临终关怀现状”的专题报告;邀请香港“善终服务会”钟淑子主任作了“香港临终关怀的发展与经验”的专题报告。并准备在适当时候成立中国临终关怀研究会,创办有关刊物。
崔以泰、黄天中合著的《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是目前该领域所能见到的最具权威性的著作,上述所引主要源于该书。该书收集了国外临终关怀的想当多的个案情况,非常感人。黄天中先生在该书序言中降到了自己父母死亡是对自己造成的精神打击,“了解到以自己学有专长,尚无法承受失落至亲的痛苦,更何况那些未受专业知识教育的人呢?他们又如何协助家中末期患者安详地走完人生呢?”故呼吁中国社会“实施死亡教育”并大力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据资料载,天津、上海已经入了实际操作的阶段。如1994年上海市工会在政府支持下,投资2000万元在各个社区建立临终关怀医院,以解决久病高龄老人的医疗和归宿,受到了普遍欢迎。独立的临终关怀院,因其设备和服务要求较高,其服务费用也相对昂贵,而国内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亦不配套,普遍开展有相当的困难,如一些单位不能承担或不承认这一种“医疗”费用。所以,目前似乎仍当以发展社区式的和家庭式的临终关怀为主。
3.国外的“死亡教育”
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正在悄悄兴起“死亡哲学”的研究和教育,以图从道德哲学的高度对“生”与“死”进行重新评价,并使风多的人懂得珍惜生命、正视死亡,是自己的一生不仅有一个美好幸福的“生”,而且有一个幸福安乐的“死”。他们认为,人们既已接受了“死亡是自然的”这一事实,那么开展“死亡教育”也是应该的。美国人认为,对于已确诊为癌症,告知病人的时间越早越好,如在第一次手术时未告诉患者真实情况,而于再次手术时才告诉,患者就会有被欺骗之感。
关于死亡教育的目标,大致有如下几项:使临终病人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感和失落感,从而安详地走向死亡;对死者的亲属进行节哀教育,使之积极地、主动地面对现实;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生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
死亡教育在美国开展得较为广泛,美国创办了“死亡哲学学会”及《死亡研究》杂志,其研究内容是有关生与死的医学、心理、社会、宗教、伦理、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并已将死亡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之中。如美国,一些州的中学一开始了死亡教育,说是这样可以更直观地认识人生的“归宿”,如宾夕法尼亚州的中学还带学生参观殡仪馆,并鼓励学生亲手去触摸死者。在日本,则有人提出把死亡教育列入义务教育中。
上一篇:殡葬礼仪的传统与变迁 |
下一篇:碑和碑文的种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