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编号:09
课题:《五人墓碑记》 设计者: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积累文言字、词、句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
现象。
(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
体的结构特色。
(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
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和运用对比表现中心思想的方
法。 (2)重点字词的理解
【教学方法】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深入探索
第二课时
一、诵读第一部分(开始至“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学生提出难
词难句集体解答。
(一)归纳总结基础知识:
重点实词:
盛:
1、兴盛,旺盛。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与之争。
2、盛大。呜呼,亦盛矣哉。
3、把东西放入器物中。请其矢,成以锦囊。
词类活用: 旌:旗帜,名词用作动词:表彰
古今异义词: 墓:名词作动词,修墓/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病
通假字: 有:通“又”
特殊句式: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动句
提问:①五人原来身份如何?而他们死后墓葬又是如何?能不能用一
个字概括?
明确: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百姓却清除权
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
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②第二段有几个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
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
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二、诵读第二部分(“予记周公之被逮”,至“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
人也”)
(一)归纳总结基础知识:
重点实词:发:1、发动“大阉亦逡巡胃义,非常之谋难于发。” 拿出。“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3、发作,抒发。“卒以吾郡之发愤一
击,不敢复有株 治。又 “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4、发送。《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人发书至赵王。
私:1、自己。是时以大中丞„„私人。2、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
我也。
3、偏向。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4、私下,偷偷的。私见张良。
文化常识:望:农历每月十五
词类活用: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抚:名词作动词,出任巡抚/
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古今异义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品行成为(两个词)
私人:指党羽、亲信。/ 颜色:指的是脸色。
通假字:赀财:通“资”
特殊句式: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判断句,以“为”作谓
语 谁为哀者? 宾语前置
(二)感知苏州市民为周顺昌“声义”及五人壮烈牺牲的经过。
明确:“哭声震天动地”“抶而仆之”“噪而相逐”等词语,形象生
动突出阉党凶残激起群情愤怒,痛击缇骑。五人之义举也就大快人心。“谈
笑以死”“颜色不少变”――嫉恶如仇、视死如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
教学反思:
上一篇:墓碑碑文对联精选 |
下一篇:张门立碑仪式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