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朝阳产业”的一般理解是,这些行业应该是新兴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通过技术的突破或模式的创新带动企业发展的产业,代表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市场前景广阔,一定条件下可演变为主导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但是风险依然存在,有时候风险是非常高的,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误入技术陷阱,使投资血本无归。
最近殡葬虽然处于舆论漩涡里,处在逐渐不被看好的边缘,宏观调控政策严、市场观望气氛浓、市场交易量局部萎缩、开发商资金链绷紧等状况。如何看待殡葬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
六大“朝阳”原因:
1、居住需求与居住生活品质提升需求双旺盛
这是由人们本身的居住与生活需求决定的,这个需求主要由对“渴望更好的葬礼”这种元素构成,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一方面,高收入者、已拥有墓地者,都想拥有更好的风光大葬,更有品味的墓地,建筑质量、配套设施、先进程度更高档的墓地,这种需求会促使殡葬企业不断创新,不断设计新结构、新户型、新景观,不断改进先人的居住生活。目前,中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约26平方米,还有提高的空间。
另一方面,还没有挂掉或者说即将挂掉的居民,都希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墓地,这相当于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这种基本需求的存在,也会让殡葬企业一直相对地处于“不愁产品卖不出”的优势地位。换句话说,殡葬业需要一直不停地满足人类的居住需求与生活品质改进需求,一直引领着家居生活的潮流。
2、国民经济环境因素
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多年呈两位数增长,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发展、投资增加、墓地供应扩大、需求走旺等利好。同时从国民收入上看,平均收入几乎每4年就会增加一倍,3000美元的目标开始在一些城市获得实现,人们购墓和投资能力增加,而对改变墓地的量与质最为迫切的中产阶级正在形成,这将构成殡葬朝阳产业的重要基础。
3、投资意识觉醒并且行动频繁
针对殡葬的投资意识已经觉醒,并且投资行为已经很普遍。只是需要一种疏导与规范机制,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投资,避免其潮流成为短期行为造成行业不稳。
目前,国内进行理财投资的有效渠道并不多,股市是一个比较容易操作的渠道,但股市的波动使得不少人仍然对不动产墓地的投资更有兴趣。在未来数十年间,楼市的投资额会扩大,会有更多的投资主体加入这场投资盛宴中。
4、地方发展与城市化
国家的发展基于地方的发展,地方发展最主要的原动力之一是土地利用和土地价值变现。目前,地方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收入的比重高达50%左右。故各地房地产发展的背后有着充足的政治动力。当然,这种动力也需要一定的约束,尤其是保护耕地方面。但殡葬产业发展的土地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在大中城市的核心地带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区域可供开发。
另外,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还很大。30年前,中国的城市人口仅有1.72亿,如今已达5.77亿。目前中国的人口城市化率约45%,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为61%,高收入国家则平均为78%。南美大国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比率也已达到86%。人口城市化率每增加1%,就意味着新增城市人口约1300万,新增住房需求约3.25亿平方米。
在中国的不少地方,“城乡一体化”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农村长期形成的自然村正在向中心村和小城镇进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殡葬带来巨大的机会。
5、刚性需求
人人都会死,都需要入土为安,而且墓地不能够短期租.
6、特别因素
如地震,天灾等等都会造成殡葬的需求.
三大“朝阳”表现:
1、每年都有人死。目前殡葬行业需求巨大人员天天有死亡的,而且每个月、第个季度、每年里,这个数字都在不停地增长。同时,IPO首发上市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这些现象说明殡葬行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机会还很多,不然大家往里面挤干什么。
2、殡葬开发将“纵横驰骋”,纵的方面,主要是指墓地和骨灰坛的种类、建筑材料、设计等;横的方面,主要是指地域的扩展,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到沈阳、太原等二线城市,再到三四线城市,以及最后在大多数乡镇也会开始城市化。
3、殡葬在产品与营销、服务、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创新将会继续推进。这个领域可以是无限的、无止境的,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只要更多创新涌现,殡葬行业的增长会更快速,相应地,城市化进程会更快。对国民生活品质的改善会有不小的推动。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未来还将有数亿的农村人口要死亡,火化的需求依然是庞大而且刚性的,这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去解决,更多还是要留给市场。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伴随激烈市场竞争而成长起来的殡葬行业,已经越来越成熟,在这个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所能依靠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调整之后,这个行业将会重新崛起。
无论公众对殡葬持或褒或贬的看法,无论对火葬的印象与认可度如何,至少在10000年里,殡葬作为朝阳产业,都是无疑的。
上一篇:佛教的葬俗和丧葬观 |
下一篇:殡葬领域存6大问题待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