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装盛死者遗体遗骨(骨灰)的器具。如棺、椁、骨灰盒等。中国各民族对于死者大多将遗体遗骨盛放在一定器具内进行安置。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使用的葬具,呈现出不同时代、民族和地方的特色。就葬具的质料而言,从古至今,大约有木、石、陶瓷、金属、合成材料等。木质葬具历史悠久,且十分普及。形状一般为长方形,也有独木状、船状的。本棺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礼记·檀弓》上记载:“有虞氏瓦棺,夏后氏既周,殷人棺椁。”棺椁实际上是内棺外椁,棺是直接盛尸体的,椁是包在棺外的大棺材。有的椁是用石片垒成的,古人多是棺椁并用,后世有钱人也是棺椁并用,贫穷人家只能用棺,甚至连棺材都买不起。棺椁的装饰、棺材的用料有许多讲究。装饰一般用漆画上各种不同的图案,如福、禄、寿三星等,棺头中心画一圆寿字,围绕着五只蝙蝠,谓之“五福捧寿”,棺的两侧画“八仙庆寿”或“二十四孝图”,棺尾画莲花荷叶,谓之“脚此莲花”。棺木的用料,最一般的是榆木、柳木、稍好些的是松木、柏木,再好的是杉木、樟木。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过世,棺材是从福建运来的,内棺为紫杉木,外椁为大柏木,棺内铺金盖银,还要放许多殉葬珍宝,外椁绘五龙捧圣,并盖头凤尾大红绸子棺罩,十分讲究。
上品棺木金丝楠四独板材,大盖、两帮、下底都用整板,最为名贵。旧时的北京每口需要千元(银元)。香杉四独板的棺材,每口要五六百元。此类棺木,多为一品官员享用。官宦世家、富贾巨商以使用黄柏、红柏的棺材为多,其价值也在二三百元上下。做棺材的木料有其固定的成例,不能随便使用木料。俗语有:“桑、皂、杜、梨、槐,不进阴阳宅”,就是说,这些木料既不能用来给活人盖房子,也不能给亡人做棺木。但后世由于木料缺乏,也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桑木、栗子木、柴木等都使用了。
瓮棺、陶棺,是用陶土制成的,也是原始、古老的葬具。新石器时代陶器成为普及的器具,此时,瓮棺已出现了。但当时的烧陶工艺尚未普遍烧制大瓮,因此瓮棺多用于掩埋婴儿幼儿,或用于二次捡骨葬。汉代以后,出现了木棺形的陶棺,但因烧制困难,且成本高,未能普及。
石棺、石椁,历史也很久远。有的用整块大石凿成凹形棺箱和平面棺盖。有的先挖梯形土坑,然后在坑底铺或竖上石板,放入尸体后,盖上石板。有的用石块垒砌成石宝、石墓。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用巨石垒墓,石块最重的达到7吨。石墓中安葬的死者,少由七八人,多则十几人。埃及的金字塔也是石墓葬,这说明石制葬具在世界丧葬礼俗中占有重要地位。
金属葬具是金属冶炼、锻制技术发展之后出现的,有铁制的、铜制的、金制的。金制棺椁十分昂贵,非一般人能享用。铁制棺椁易生锈,未能发展起来。铜质葬具较为发展,但因原料少,价格高,不及木棺、石棺普及。铜制葬具有铜棺、铜鼓、铜釜等。1964年,云南发现一座木椁铜棺,棺壁与棺顶共用7块铜块,可拆可拼。我国广西、贵州的少数民族流行铜鼓葬。
除以上葬具外,我国历史上还存在过玉棺、瓦棺、碗棺等。现代有水晶棺,木质、石质、玉质、合成材料制成的骨灰盒。
上一篇:随葬品、冥器 |
下一篇:丧葬的规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