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清明节探讨敬“死”祈“生”内涵

每年一度的清明将至,人们要如何表达敬“死”祈“生”的心绪?特别是在节奏快、流动大的生活中,如何把清明这样的传统节日变成人们精神安顿的节点?北京在昨天3月8日举行文化论坛,汇集各方学者专家意见,试图为现代人寻找传统节日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的途径。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以自己在城市和农村过节的不同感受发出感慨:城市的节日正日益失去它的传统性,人们正在淡忘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意义,相比较,在农村这些节日的传统保存的较好,但是随着大量人口离开农村涌进城市,这部分人不得不放弃对传统的坚持。 北京户籍人口1200多万,但常住人口约2000万,不能回到家乡的外地人,该怎样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对此,李松强调,节日是以安顿社会精神为主要功能的时间节点,是全社会的,不应该落下任何一个人,尤其是清明节。北京的流动人口大多无法回到家乡去祭拜祖先,政府机构应该为这部分人的精神安顿提供空间的保障和平台。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李建平认为,清明是24节气里唯一成为节日的日子,传承了上千年。它让人们感受到生与死的庄重、人世间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宝贵。清明节在节日文化内涵上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既有悲伤,又有欢乐,并不是只具有单一的祭祀功能。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去祭祖扫墓,表达对已逝亲人的怀念。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中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但是,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又叫踏青节。那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有专家表示,清明节是“人节”,不是“鬼节”。清明关注“死”,更加赞美“生”。人们不应异化或夸大祭扫活动,一味烧纸钱,奢侈大办丧事;而要更多地关注人们的生活和生命,特别要倡导珍爱生活、珍爱生命,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或植树造林等户外活动。

上一篇:戴柳插柳的来历
下一篇:清明节扫墓有哪几步骤?
相关资讯:
 ·宜黄县花圈店,专注于白事/丧事鲜花的花圈网
 ·桃峰陵园附近花圈寿衣店
 ·上饶市玉山县冰溪镇花店丧事白事花篮去世葬礼殡仪馆花圈订购异地送花圈

客服热线/企业微信号:18939884868
QQ/微信同号:972445352
在线客服咨询
在线客服